自駕輔助系統常誤判?先了解方向盤感應原理,再談配重輔助
2025-10-09自駕輔助系統常誤判?先了解方向盤感應原理,再談配重輔助
你是不是也這樣?
開上國道,按下 Tesla Autopilot 或 Honda Sensing,才剛放鬆不到 10 秒,方向盤突然開始「嗡嗡」震動,螢幕跳出大字:「請手放方向盤!」
你心裡OS:「我手明明就放在上面啊,到底哪裡沒放好?」
別急,你不是唯一一個被搞到煩的人。
但與其上網搜「自駕神器」、「脫手神器」想找解法,不如先搞懂:車子到底怎麼知道你有沒有手扶方向盤?
車子不是靠「重量」,而是靠「力矩」在偵測
很多人以為,只要在方向盤上綁個沙包、放個重物,系統就會以為「手在上面」——這其實是最大的誤解!
像 Tesla、Toyota Safety Sense、Honda Sensing 這些主流輔助駕駛系統,用的幾乎都是「扭矩感應(Torque Sensor)」技術。
簡單說:系統會輕微轉動方向盤,如果你的手有施加一點反向力(哪怕只是輕輕扶著),它就知道「駕駛在注意」;
但如果你完全放鬆、沒給任何反饋,它就會判定「你沒在管車」,馬上跳出警告。
所以,光靠「重量」是騙不過系統的——因為它要的不是「有東西壓著」,而是「有人在控制」。
為什麼你會想放手?先解決真正痛點
老實說,會去搜「自駕神器」的人,多半不是想偷懶,而是真的遇到困擾:
- 方向盤太輕:尤其日系車,開久了覺得「飄」,缺乏路感
- 長途駕駛手酸:手一直輕扶,肌肉反而更累
- 誤以為輔助駕駛=自動駕駛:以為可以短暫放空
但問題是:輔助駕駛從來就不是讓你放手的。
Tesla 官方寫得清清楚楚:「Autopilot 是 Level 2 輔助系統,駕駛必須全程監控。」
Honda、Toyota 也一樣——所有車廠都強調:你才是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。

合法又舒服的替代方案:改善「手感」,不是規避系統
與其冒險用硬物或奇怪裝置試圖「騙過」系統(不僅危險,還可能被鎖功能),不如從「駕駛舒適」下手:
✅ 1. 調整坐姿與方向盤角度
讓手臂自然彎曲 120 度,肩膀放鬆,這樣「輕扶」才不會累。
✅ 2. 換個防滑透氣的方向盤套
很多原廠方向盤太滑,手一出汗就抓不穩,反而要更用力。選麂皮或矽膠點印材質,摩擦力夠,手自然放得更輕鬆。
✅ 3. 考慮「方向盤配重」改善飄浮感(重點來了!)
如果你開的是方向盤特別輕的車款(比如某些 Toyota 或 Nissan),確實會覺得「沒路感」。
這時,有些人會選擇柔軟的配重沙包,綁在方向盤下方,單純為了增加一點回饋力道,讓手握起來更踏實。
但請注意:
這類配重沙包僅供「駕駛手感輔助」使用,絕不能當成「自駕神器」來規避系統偵測。
使用時,你還是要全程手握方向盤、眼睛看著前方——它只是讓你握得更舒服,不是讓你放手的理由。
安全提醒:別讓一時方便,換來無法挽回的後果
我們都知道,輔助駕駛在塞車或高速公路真的很幫忙,但它的設計初衷是「減輕負擔」,不是「取代駕駛」。
全球已有不少案例:車主使用「脫手神器」或自製配重裝置,結果前方突發狀況,系統無法處理,駕駛又沒即時接管,釀成事故。
事後不僅保險拒賠,還可能吃上過失傷害官司。
更現實的是:Tesla 近年已逐步導入車內攝影機監控駕駛視線,光靠方向盤配重根本沒用。與其跟系統玩貓捉老鼠,不如養成正確使用習慣。
真正的「自駕神器」,其實是你自己
說到底,再厲害的科技,也比不上一雙專注的眼睛、一對隨時準備接管的雙手。
與其花錢買「自駕神器」,不如投資在:
- 一場好睡的午覺(避免疲勞駕駛)
- 一個適合你的方向盤套
- 或是,只是提醒自己:「輔助駕駛是幫手,不是駕駛員」
下次再聽到「請手放方向盤」,別煩,把它當成車子在溫柔提醒你:
「嘿,我在幫你,但這趟路,還是得靠你帶我走完。」
安全抵達,才是真正的省時省力。
你說是不是?

✨ 小提醒:若你選擇使用方向盤配重沙包,請務必確認產品有清楚標示用途與安全警示,並遵守原廠車輛使用規範。駕駛安全,永遠是自己的責任。